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林政學
Forest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開課學期
101-2 
授課對象
學程  能源科技學程  
授課教師
鄭欽龍 
課號
Forest3036 
課程識別碼
605 408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2,3,4(9:10~12:10) 
上課地點
林一 
備註
全系必修,上學期學號單號修,下學期學號雙號修
限學號雙號
總人數上限:45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聯合國在1992年發表森林原則(Forest Principles),反映出因20 世紀工業化及國際貿易造成的全球性森林破壞所產生的環境與社會問題的嚴重性,以及隨之而來的環境運動所興起的巨大的觀念和政策的改變。台灣近代化過程的山林開發衍生之林政及其他問題,也必須從歷史脈絡中加以瞭解,方能「以古鑒今」探索更有利於社會的林業政策。 

課程目標
林政學是從一個社會的經濟、政策和法律的層面來探討當時森林資源與林業的經營管理及其變革。本課程目的在於使學生能更深入瞭解森林資源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關係,並有能力足以針對將來社會展望提出未來林業政策的願景(vision)。此一能力對於培養未來政府林業部門決策者及關心環境的公民均甚重要。本課程內容包括:(1)從世界潮流及台灣歷史的脈絡探討林政及其變革、(2)林業政策的目標、形成、評估與執行、(3)探討台灣及外國森林法規的主要內容與沿革。 
課程要求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1. 中華林學會 (1993) 中華民國台灣森林志 中華林學叢書936號
2. 李文良* (1996) 日治初期臺灣林野經營之展開過程——以大嵙崁(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臺灣史研究 3:1頁144-169。
3. 李文良* (2000)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林野支配與所有權--以「緣故關係」為中心 台灣史研究 5:2頁35-54。
4. 李宜憲* (2005) 大港口事件:晚清國家體制與原住民部落的衝突 東台灣研究 10: 頁5-35
5. 吳明勇* (2008) 近代臺灣林學實驗起源地臺北「苗圃」之建立與經營 台北文獻直字164 頁49-107
6. 周憲文 (1957) 日據時代台灣之林業經濟 台灣銀行季刊 9(2):47-68
7. 施添福*(1990) 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士牛溝和區域發展 ── 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 臺灣風物40卷4期,頁1-68
8. 洪廣冀* (2002) 戰後初期之臺灣國有林經營問題:以國有林伐採制度為個案(約1945-1956)台灣史研究 9:1頁55-105
9. 洪廣冀* (2002) 林學、資本主義與邊區統治:日治時期林野調查與整理事業的再思考 台灣史研究 11:2 頁77-144
10. 陳國棟* (1995)「軍工匠首」與清領時期臺灣的伐木問題,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7:1頁123-158。
11. 焦國模 (2005) 林業政策與林業行政 台北:洪葉文化公司
12. 曾華璧* (1998) 1970年代臺灣資源保育主義之發展: 以政府角色為主之研究 思與言36(3): 61-104
13. 黃宗煌等譯 (1988) 環境經濟學與政策 台北:聯經公司
14. Byron, N. (2006) Challenges in defining, implementing and renewing forest policies. Unasylva 223 Vol. 57:10-15.
15. Cubbage, F.W. et al. (1993) Forest Resource Policy New York:Wiley Co.
16. FAO State of the World’s Forest 2005, 2007. (web site)
17. UN (1992) Forest Principles. (web site)
18. WCED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著 王之佳等譯 (1992) 我們共同的未來 台北:台灣地球日初版社

(備註:台灣山林開發史閱讀報告係在以上有*號的文獻中選兩篇閱讀的心得報告)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